配资排名 毅达资本袁亚光: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抢抓人形机器人产业“最近的未来”
注:投诉基本信息、投诉问题为当事人在全国12315平台投诉时自行填写。
(原标题:毅达资本袁亚光: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抢抓人形机器人产业“最近的未来”)
从2016年春晚舞台上惊艳群舞的Alpha机器人,2017年用流畅后空翻震惊世界的Atlas,再到今年能倒饮料、和人聊天、玩游戏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发展日新月异。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伟景智能、优必选等国内厂商带来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开始展现参与实际生活、生产的能力。过去存在于科幻与想象中的具身智能正加速走进现实。
资本、政策、人才、前沿科技……多重创新推动力在这一赛道集聚融合,进一步清晰描摹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图景。业内面临的下一项挑战是什么?如何寻找隐藏的投资机遇?一系列新发展命题迎面而至。作为更早入局的投资机构,毅达资本将十年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版图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深入产业链核心环节、把握行业创新趋势,从创新资本视角为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解题思路。
人形机器人行业潮起新章?
迎来从1到N商业化加速时代
尽管人形机器人近几年才活跃在公众视野,但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已逾百年。
如果将这段历程划分,大致可以得到四个发展阶段:1960至1995年,以早稻田大学WEBOT机器人为代表的早期发展阶段,机器人可以进行缓慢静态行走;1996年至2015年,以日本本田Asimo机器人为代表的高度集成发展阶段,机器人已实现连续动态行走;2016至2020年,以波士顿动力Atlas为代表的高动态发展阶段;以及2021年至今,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的初步商业化落地阶段。
在毅达资本合伙人袁亚光看来,对比高动态发展阶段,初步商业化落地阶段的不同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厂商对成本、规模化等方面的考量。
一组性能对比数据可以更直观地体现:特斯拉机器人的电池负载是2.3千瓦时,可以续航8个小时;Atlas机器人的电池负载是3.7千瓦时,只能续航一个小时。这样的续航差异需要各个环节性能、效率的平衡,也说明了特斯拉的基本设计更加贴近商业化应用。
而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加速,不仅依靠厂商自身创新便可推动。
今年3月,高盛将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期从一年前的60亿美元提高到380亿美元,预测上调原因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软件的快速进步;技术瓶颈和制造限制等硬件突破;BOM成本的不断优化改善以及潜在需求的增加。
其中,成本是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它的革新显著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商业化进程。
同样以波士顿动力与特斯拉的机器人进行对比。波士顿动力Atlas人形机器人单台定制成本约200万美元,而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成本预计在2-3万美元。
“软硬件方面的提升,伴随成本的下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将逐步打开,可靠性与可拓展性也会增强。因此在2021年之后,国内厂商自主生产机器人产品开始陆续推出。”袁亚光介绍。
而在需求攀升、技术升级与产业链逐步完善之外,与之发展相关的政策、资本,亦是“催化”产业发展的“强效剂”。
2023年11月,工信部公布近日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与时间节点,也为后续各地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指明了方向。以江苏为例,今年4月,《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发布,目标到2025年,江苏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到2027年,江苏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1月11日,一笔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融资消息在社交媒体“刷屏”“出圈”——南京埃斯顿酷卓获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以下简称省战新母基金)首批产业专项基金3000万元投资,同时撬动国家先进制造业基金1亿元投资,企业共计完成1.3亿元融资。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省战新母基金首批专项产业基金的首个直投项目。
进入12月,钛虎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完成超亿元融资,毅达资本参与了本次投资。
在资本追逐、政策加码、技术升级、市场共振的基础上,袁亚光认为,人形机器人已迎来从1到N商业化加速落地的时代。
整机+核心部件“两手抓”
从“最近的未来”抢占先机
随着华为、微软、英特尔、英伟达等科技巨头进军,人形机器人成为今年最热门的投资赛道之一。据IT桔子数据,截至11月5日,年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46起,投资金额共计116.8亿元,远超2023年全年总和。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商业化尚处于萌芽阶段,资本的大量涌入将为企业缓解技术高度集成、研发周期长所带来的资金困境。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更早入局可以收获更高的价值。但更具责任感的机构并非只将投资视作获取财务回报的手段,而是通过资金带动产业链间的正向循环,从而助力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哪些关键领域、环节、技术进行投资,如何在行业早期随时变幻的格局中精准布局……这些问题考验着机构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实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线多元,其中,硬件是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基础,其涵盖的整机与关键零部件也是投资更为集中的领域。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埃斯顿酷卓,凭借埃斯顿多年来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淀,结合AI算法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深耕高端人机协作机器人领域。其首发的人形机器人CODROID01于今年工博会亮相后,已成为国产人形机器人又一代表案例,正在进行下一轮的设计及小批量应用,预期将首先在工业场景中推广应用,与工业机器人一起在智能生产线及智能工厂中实现协同工作。
沿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向上便会发现,除了新生的“整机玩家”,传统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企业也在积极涌入这一赛道,这类企业往往拥有更资深的自主研发能力与更深厚的技术积淀,随着企业的涉足,这些行业知识与经验被同步迁移,将有效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难点突破及产业链完善。
毅达资本投资的同川科技便是代表。
同川科技专注研发的减速器是机器人整机成本中占比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零部件之一,是机器人实现精确的运动和命令传导的关键零部件。此前,减速器主要由日本龙头厂商垄断。同川科技自2015年开始投入并率先研发出先进减速器齿形——3D曲面共轭双圆弧齿廓,突破了国产谐波减速器行业技术瓶颈,其性能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打破国外品牌在该领域的垄断。基于在机器人减速器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淀,当前,同川科技正针对人形机器人高精度、轻量化、高效能等特性进行产品迭代,将进一步促进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
以同川科技和钛虎机器人为例,再来看毅达资本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投资策略,一方面聚焦落地场景应用,另一方面布局核心技术环节。在沿产业链挖掘投资机会的基础上“两手抓”,在以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拉近产业未来。
机遇与挑战之下
以产业链优势塑造中国自信
当前,人形机器人因其广阔发展前景,被看作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行业内外产生这样的期待不仅由于比亚迪、小鹏等国内龙头车企纷纷参与人形机器人研发,更由于中国企业在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方面已从落后、跟跑转变为引领的态势。去年11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最多的国家,累计申请数量已达6618件。
“作为人工智能和物理世界融合的重要载体,人形机器人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有力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袁亚光介绍,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层面,全球目前处于同一起跑线。随着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提速,许多新的投资机遇也将积极涌现,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创新突破。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软硬件,在视觉、触觉等传感技术的提升、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将引发产品的创新迭代,带来新的增长点。
其次是国内零配件企业红利。正如上文提到的同川科技,掌握传感器、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企业已在其他工业赛道长足发展,他们的能力复用到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自研工作中,有望率先获得产业红利。
此外,车企跨界的优势也将为国产人形机器人赋能。车企凭借成熟的感知、算法技术,复用汽车供应链,将降低机器人成本,同时提供重要应用场景,增强人形机器人越障能力。
然而,对于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挑战往往伴随机遇出现。以《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来看,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相关的场景、成本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前赴后继的入局者中,什么样的企业能成为解题人?
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身高1.7米、自重仅48公斤,却能实现单手负载5公斤的国产人形机器人“瑶光”与“墨翟”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员的目光。这两款从研发到正式展出仅用了4个月的机器人,来自毅达资本被投企业——钛虎机器人。
钛虎机器人通过自研极致性价比的高性能、轻量化、一体化关节模组,依靠一体化关节产品在工业自动化及航空航天、超高压、深海潜水等特种领域的应用经验,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实现机器人定制化快速组装,通过使人形机器人量产更高效便捷,提升规模,从而降低成本,将有效突破人形机器人在场景与成本两方面的挑战。
因此,尽管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历程来看,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市场拓展、政策扶持、消费者观念的改变,甚至特斯拉等外企激发的“鲶鱼效应”等多重因素缺一不可,但正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崛起故事发生在中国,在埃斯顿酷卓、同川科技、钛虎机器人等国产厂商的持续创新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有望更快在中国实现。
“当前我们站在人形机器人的赛道起点去看未来,这条路或许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任何一个对于规模化以及降本有极度苛求的新兴产业,在中国发展都有独特的优势,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大有可为,这是中国制造的自信。”袁亚光说。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配资排名